從家庭式代工坊到“廈門品牌” 以獨特產業模式拓展時尚影響力 廈門制造如何“衣”鳴驚人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25-08-27 00:00:00
? ? ? ? ? ? ? ? ? ??

? 獨立設計師王在實位于紅頂藝術社區的工作室。
? ? ? ? ? ? ? ? ? ??

? 時裝工作室的師傅在制作樣衣。(設計師 供圖)
?
? ? ? ? ? ? ? ? ? ??

?
? “金頂獎”設計師曾鳳飛的時裝作品。(設計師 供圖)
? ? ? ? ? ??

? “金頂獎”設計師陳宇的時裝作品。(設計師 供圖)
? ? ? ? ?

? ? 古阿新品牌創始人楊春林的時裝作品。(設計師供圖)
?
? ? 近日,在美國做高端男裝品牌生意的大衛(化名)飛來廈門,一落地就直奔湖里殿前的金樹企業。不遠萬里越洋來談生意,目的地居然是城中村?大衛笑著給出了答案:這是個“寶藏之地”。
? ? 他口中的“寶藏之地”,孕育出了行業內紡織產品高品質的代名詞——“MadeinXiamen”。
? ? 在很多廈門人不太了解的這方天地,這里的時尚產業集群正悄然織就“中國品質”的金字招牌。它聚集著超500家商事主體,在3公里范圍內,可以找齊各種服裝生產配件,比如一粒紐扣或是一張吊牌。它以“小單快反”(小批量多批次生產產品,可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生產模式)的靈活模式蜚聲全國,而“小而美”的產業模式則吸引了卓雅、寶姿等國內一線品牌,也讓眾多知名設計師慕名而來。
? ? 從家庭式代工坊,到“廈門制造”“廈門設計”,再到“廈門品牌”。萬千針腳,縫綴著“MadeinXiamen”的金字成色。“我們希望未來這里能孵化出更多本土品牌。”殿前街道負責人說。
? ? 品牌的“寶藏之地”
? ? “小單快反”“小而美”模式蜚聲全國
? ? 在廈門湖里區殿前街道高殿社區,廈門金樹服飾有限公司的廠房隱于市井。走進廠房卻別有洞天:精致如時裝店的選品展廳豁然眼前。這家常年為卓雅、寶姿、雅瑩等高端女裝代工的企業,今年更逆勢“出海”,成了國際知名男裝品牌的高端線供應商。
? ? 支撐企業實力的,是一群技術精湛的“嚇數師”(掌握針織品針數的計算師)和“版師”(將設計師構想落地為具體樣衣的“工程師”)——他們能精準計算一件針織衫在肩膀、腰圍、腋下尺寸的每一處針數,靠經驗與嚴謹判斷何處收針、減針,甚至將布料、紗線水洗多次后的縮力都納入考量。
? ? “同等規模,其他廠家日產萬件,金樹只產千件。”公司總經理汪公平坦言。高品質的做工是時間磨出來的:比如針織毛衫采用吊干而非烘干;織片、縫合、訂珠、印花等工藝都要做到對布料紗線損傷最低,增強衣服持久性。正因如此,金樹敢承諾產品“終身保修”與“終身免費干洗”。
? ? 金樹的高品質,是殿前街道500多家在冊紡織企業乃至廈門紡織服裝產業的代表。廈門市紡織服裝同業商會秘書長李以希表示,殿前街道聚集的紡織企業以小微規模居多,卻以“小單快反”和“小而美”的特色蜚聲全國。
? ? “一件質感上乘、做工精良的高檔女裝,從設計到成品的全流程都能在殿前完成。”李以希說,吸引高端品牌和設計師的,正是這里精湛的工藝、成熟的供應鏈和極低的起訂門檻,“幾十件的訂單在廈門能做,在別處卻不夠打版成本。”這種靈活性,讓廈門成為眾多一線品牌的“寶藏之地”。
? ? “金頂獎”獲得者、國內知名設計師曾鳳飛扎根廈門17年,對他來說,廈門是“設計師的后花園”——訂單小,適合私人定制、高端定制;品質美,設計師挑剔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很適合年輕設計師在這里開始追求夢想。”他說。
? ? 國內知名獨立設計師王在實,與廈門本地開“夫妻小廠”的手藝師傅多年緊密合作。她偏愛精細的“單人單件單縫”,也就是一件衣服由一位師傅獨立制作。“嵌邊、訂標、縫紉……我習慣和‘那雙手’說我的要求。”王在實說,“小而美”的合作帶有手作的溫度,也讓設計師能更直接地與手藝師傅溝通需求,充分體現獨立設計的風格。
? ? 王在實工作室里有位從業多年的供應鏈經理,“哪家手藝好、哪個師傅退休了”,這些圈子里的大小事她都了如指掌。在廈門,服裝產業上下游相當于“熟人社會”,不少設計師與加工產業的上下游合作長達十幾年,師傅熟悉品牌和設計師的“口味”和需求,設計師也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最合適的師傅。
? ? 設計師的主陣地
? ? “東方的安特衛普”吸引設計師聚焦
? ? 產業鏈的另一端,“廈門設計”的時尚品牌持續在國際嶄露頭角。
? ? 早在2014年,廈門就被媒體譽為“東方的安特衛普”。時裝設計“金頂獎”得主曾鳳飛、陳宇,在海內外時尚界頗具影響力的劉旻、劉小路、萬一方、上官喆等一大批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以廈門為主陣地長期駐留,吸引一批新銳設計師相繼從世界各地來廈門居住創作。“當年我剛從英國畢業,就因為上官喆慕名而來廈門。”盡管一度搬到北京和深圳,王在實還是在去年舉家搬回廈門。
? ? 廈門精致宜居的特色也吸引著設計師。王在實說:“我喜歡廈門,深厚的閩南文化是底色,溫柔細致的島嶼景色是天然畫布,連爬滿爬山虎的天橋都充滿綠意,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讓創作得以自由呼吸。”她家住環島路,工作室在高殿社,每天上班都會特地沿著環島路開,即使繞遠路,也要看看大海。
? ? 同樣深植于廈門的“it'REAL瑞爾”品牌主理人邱文英,從中山路的一間買手店起步,打造了輕復古美學的自主品牌。“這里的文藝氣息浸潤日常,品牌靈魂就源自這座城市的生態韻律。”邱文英的話里充滿設計師的細致觀察。她的設計師團隊以廈門自然景觀為靈感,將鼓浪嶼的洋樓和浪花揉進費爾島羊毛開衫里。出人意料的是,這份“海島浪漫”竟在北方贏得市場,“it'REAL瑞爾”半數門店開在河南、甘肅、山西等。“閩派女裝獨特的輕復古風格,讓北方客人耳目一新。”邱文英說。
? ? 對于“墻內開花墻外香”,陳宇并不意外。他認為,廈門避開與上海、杭州、廣州的營銷資源競爭,更專注于“小而美”生態,“遠離商業化中心,更利于沉淀獨特設計語言”。
? ? 去年工作室落地廈門,古阿新品牌創始人楊春林有更實用的理由——廈門擁有跨境電商和港口優勢。作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這位貴州設計師告訴記者,他的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后,商品從廈門更方便出口日本、新加坡和北美,這也是他選擇廈門的重要因素。
? ? 產業轉型的新探索
? ?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突圍
? ? 分散的“小而美”模式會遭遇瓶頸。“大家單打獨斗,代工利潤微薄,訂單也不穩定。”李以希坦言,小微服裝企業多為生產加工型,過度依賴訂單,利潤薄、風險高,缺乏議價能力。
? ? 事實上,廈門已開始一場全新嘗試。去年,廈門市啟動打造時尚消費品(紡織服裝)產業園,在殿前街道創新“一園三區”差異化分布格局,集聚國內外現代時尚要素資源,在傳統領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文、產、銷、學、研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園發展模式。目前,產業園已舉辦多場面輔料對接會、產業空間專題對接會、時尚服裝產業人才沙龍等活動,為產業資源對接和人才交流搭臺。
? ? “過去,一個品牌要對接多家上下游企業,效率低、易流失。”李以希建議產業園“統一對接渠道,讓大家‘抱團’合作爭取更大議價空間。”
? ? 即便是充滿個性的獨立設計師,也需要“抱團”。不久前,產業園舉辦了“破繭·蝶變:設計師與品牌的突圍之路”主題沙龍,許多知名設計師特地從國內外飛來參與。“這樣的活動很難得,我們年輕設計師畢業以后,平常少有機會和前輩深度交流學習,主題沙龍就是很好的機會。”楊春林說。
? ? “單打獨斗”的局面正在發生轉變。在不久前的這場設計師沙龍上,廈門市紡織服裝同業商會設計師專委會正式成立并“落戶”產業園。去年中國國際時裝周設立“廈門日”,集中推介了來自廈門的設計師和服裝品牌,年輕新銳的設計師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和展示機會。
? ? 此外,就支持時尚消費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湖里區還擬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們感受到廈門強化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決心。”曾鳳飛說。
? ? 觀點
? ? 讓“釘扣子”成為獨特風景
? ? 手藝需要被看見,匠心更需要被感知。如何讓廈門紡織服裝產業被更多人看見?廈門市紡織服裝同業商會秘書長李以希憧憬在殿前將服裝產業與文旅融合,推動城市工業旅游,“像意大利米蘭那樣,讓城市成為文化載體”。
? ? 游客來廈門,步入紅頂藝術社區和時尚產業園,能看藝術展覽、逛設計師工作室,甚至實地觀看手藝人釘扣子、縫珠繡的全過程。“感受創作氛圍,觸摸手藝的溫度,最終設計和定制一件獨屬自己的衣裳,工業旅游能讓大眾對產業可觀可感。”李以希說。
? ? 不少設計師和服裝企業則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原創品牌工作室扶持、人才獎勵、職稱評定等“長線”政策,留住時尚行業的領軍人才,覆蓋龍頭企業與潛力設計師。知名設計師陳宇提到,時尚產業具有柔性流動機制,“許多設計師在不同城市的流動,我們可以接納人才階段性外流,但通過產業生態吸引回流。”
? ? AI時代的手工溫度
? ? ●陸曉鳳莊筱婧
? ? 當AI算法解析著時尚產業的最新趨勢,當機器代替人工實現了服裝生產,那些藏身于殿前街道的老車間里,依然有雙手在布匹間穿梭,用毫米級的精準詮釋著“廈門制造”的溫度。
? ? 即便AI技術正被引入基本款設計,廈門金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公平堅信:“衣服要美、要個性,人的參與無可替代。AI普及后,高端服裝產業反而更需手工賦予的人文溫度。”
? ? 作為國內知名設計師,陳宇也有同感:“在AI時代,或許我們會更擁抱人文價值的‘缺陷美學’。”在他看來,AI創造的“完美”反襯了藝術設計和手工的情感價值。“這恰恰也是廈門時尚服裝的契機,”他解釋,比起規模化制造,“小而美”的精細化生產可以更好展現人文溫度。
? ? “機器的速度是人工的17倍。”汪公平的話揭示人機競速的現實。但正是這種懸殊的對比,讓廈門的高品質手工服裝愈發珍貴。正如知名設計師王在實所言:“AI設計更多是模仿,如同‘像’,而不是真實。沒有真實的情緒、體驗和細節的積累,也沒有歲月留下的痕跡,終將缺乏溫度。”
? ? 設計師們認為,讓精工細作的工匠精神代代相傳,服裝產業方能根基永固。
? ? 或許未來的時裝秀場上,AI設計的廓形與手工縫制的工藝將構成奇妙共生——前者詮釋科技的前衛,后者承載人文的重量。在萬物皆可復制的數字洪流中,那些固執保留“不完美”的手工痕跡,終將成為文明坐標。
相關話題
- ·從家庭式代工坊到“廈門品牌” 以獨特產業模式拓展時尚影響力 廈門制造如何“衣”鳴驚人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