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攜手“鄭和” 珍稀藏品入駐“寒江雪”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16-04-22 16:28:49
?
近期,由中國知名收藏家、企業家邱季端創立的廈門市寒江雪藝術館,從“廣州十三行”行商后裔和鄭和后裔手中,收集到一批珍稀藏品,“它們不僅本身珍貴,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研究‘一帶一路’的珍貴資料!”福建省邱季端博物院(籌)副董事長丘景來說。
?
在目睹這些珍稀藏品前,請先跟著中國瓷器專家葉文程的記憶和史料的記載,以及收藏家邱季端的經歷,去看看“廣州十三行”和“鄭和下西洋”珍稀藏品的來歷和傳奇故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廣州十三行”? 大量國庫“國寶”聚集地
?
很多人對17、18世紀,外國商船爭相揚帆“海上絲綢之路”,蜂擁來廣州進行貿易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其實,廣州之所以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一個極其重要的中外商品交易場地,是因為這里有一群特殊的商人,經營著大清王朝全盛時期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
?
十三行是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洋。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云:“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
葉文程說,正是因為十三行的官府背景和壟斷地位,為它收藏和積蓄了大量寶貝,“當時有個廣儲司六庫,專門用來儲存政府用于交易和收藏寶物,有些東西被皇帝賞賜給了十三行的商人,并被其后人傳承認下來……此次廈門寒江雪藝術館收集到的 “廣州十三行”傳承的珍稀藏品,就是這樣來的。“
?
傳奇故事? 四大家族 富可敵國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但從1727年到1840年,政府關閉其他口岸,廣州成了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口,當時外商的活動基本都在十三行。
?
十三行的鼎盛時期,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商行多達幾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振承、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力行、怡和行、義成行等最為著名,當時的行里,一包包的綾羅綢緞、茶葉、瓷器堆積如山。來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麥、瑞典、荷蘭、巴西、俄國、葡萄牙、西班牙和東南亞數十個國家,十三行因而也獲得大量的財富, 四大家族的家產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
?
?
福建元素? 全球首富? 來自晉江
?
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不少是從福建移居來的,在四大巨富家族中就有三位:潘振承家族祖籍漳州龍海,伍秉鑒、葉上林則來自泉州晉江。
?
最值得一提的是,伍秉鑒祖籍虔州南安府(現泉州晉江),自從經營怡和行后,憑著長袖善舞的經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躍居第二,再過兩年雄踞總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創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金錢神話,把一個從福建來到廣東廣州的小家庭在他手中時已經營成全球首富的顯赫大家族,“相當于當時的全球首富”, 葉文承說。
?
伍秉鑒擁資超過2800萬銀元,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有一位美國商人欠了他7。2萬元銀票,滯留廣州無法回國。伍秉鑒聽說后,滿不在乎地把欠條撕碎,說賬已結清了,你高興什么時候走就什么時候走。2001年,《華爾街日報》發行專輯,統計上個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6個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名列其中,其他五人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和宋子文。
?
傳承寶物? 國庫收藏? 珍品流出
?
?“十三行的商人們知道,他們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政府支持下的壟斷外貿特權。為了求得外貿特權的穩定,每遇國家大事,行商都會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政府捐輸報效。1787年,他們集體為臺灣林爽文之役捐輸軍需銀30萬兩,隨后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萬壽、廓爾喀軍需、川陜剿匪、河南剿匪、黃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銀350余萬兩。”葉文程說。
?
十三行的商人的巨額捐款,獲得清政府的賞識和豐厚的回報——洋行巨頭潘氏、伍氏兩大家族曾捐得三品頂戴,成為商捐所得到的最高官階,由此成為通達朝廷、既富且貴的官商,“此外,皇帝還會從國庫(廣儲司六庫)里,拿出一些珍稀寶貝賞給他們,其中就就包括很多件稀世的瓷器。”
?
葉文程說,盡管后來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廣州十三行走向衰落,但皇帝從國庫里賞賜的瓷器,和他們自己收藏的瓷器,很多被作為家傳寶貝傳給后人,并流傳到收藏市場上,“廈門市寒江雪藝術館將展出的250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
?
鄭和下西洋 獲賜歷朝瓷器八百件
?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而在收藏家、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名譽會長、廈門市寒江雪藝術館館長邱季端的文章里,還藏著鄭和與福建籍副手王景宏因功勞卓著獲贈永樂皇帝勅賜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的故事……
?
邱季端每年都會花幾個月時間,去外地“淘寶”,這次參加廈門藝術博覽會的150件“鄭和下西洋”遺留下來的珍稀藏品,就是他去鄭和后裔居住地江浙等地所“淘”來的。在《民族精神長在 歷史文物永存》一文里,他敘述了其中的感悟和體會。
?
有功? 永樂皇帝下圣旨重賞
??? ???文中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后歷時二十八年的歷史盡人皆知,他的副手王景宏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是福建龍巖漳平縣人。永樂三年圣旨"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宏等通使西洋。率將士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綘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自蘇州劉家河泛海。"這兩人為永宣的宏圖大業立下了不朽功勲而永存青史。永樂七年圣旨稱鄭和"敢為天下先,不謂難險,獻身海洋。""應以褒獎,勅賜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名人字畫六百五十幅,黃金二千兩。""並賜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
傳承? 發現御賜之物達數千件
?????
邱季端披露,鄭和雖是太監,后裔卻相當龐大。其中一支由大哥長子過繼的世居南京,另一支大哥的子孫于清初移居泰國,已被傣人同化。還有一支過繼之子的嫡系由南京回晉寧堅守家園。正是這一支把部分御賜之物保存至今,計有兩百多件字畫,兩百多尊永宣佛像,數百件宣德爐,數千件永宣和宋元明初瓷器,以及五幅永樂宣德圣旨。
價值? 研究“一帶一路”珍貴資料
“這其中最珍貴的是永樂宣德賜給南洋諸國的用青花銘文記載的兩千多件瓷器。永宣賜給南洋那些國家多少瓷器,歷史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從鄭和后裔保存的鄭和遺存中發現賜給二十七個國家的瓷器。這些瓷器以青花為主,也有甜白釉。鄭氏后人保存的瓷器還有永樂御賜鄭和的寫有御賜司馬太監鄭和款文的。”至于永樂御賜王景宏以及另一內監唐觀保特制的有御賜銘文的瓷器為何會由鄭和后人保存至今,無從查考。這其中太監唐觀保名字僅在個別史料見此名字,知道的人更少。邱季端認為,這些遺物是研究一帶一路重要的無比珍貴的歷史資料。
聲音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讓民間文物重見天日
?
邱季端?(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名譽會長)
?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類似鄭和后人把祖先文物保護至今的不止鄭家一例,而是大有人在。而流傳至今的文物凝聚著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體現著我們民族精神。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國家擁有如此眾多的文物!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運用辨證法,不唯書,只唯實,深入進行社會考古,浩如江河湖海,星光璀璨的民間文物將會重見天日,登大堂入高殿,輝映中華,傲視全球。
?
皇帝賞賜制度
非常利于文物傳承
?
葉文程(廈大教授,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
?
在封建社會里,存在著皇帝“賞賜制度”,它跟現在社會獎勵有功人員用金錢、房子、車子有所不同,獎勵的是皇帝認為值錢的東西,比如瓷器、名人字畫、綢緞等,這些東西到了獲得賞賜的大臣或其他人員手里后,往往像傳家寶一樣收藏保護并代代相傳,比如“十三行”和“鄭和”傳承下來的瓷器等,非常有利于文物傳承。
?
相關話題
- ·“十三行”攜手“鄭和” 珍稀藏品入駐“寒江雪”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