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鄭成功站上覆鼎巖
來源: 發布時間:2009-09-13 10:42:23
站在輪渡碼頭遠眺鼓浪嶼上的鄭成功像,這個雕像鐫刻在了每個廈門人和來過廈門的游客的腦海里。
這座雕像高15.7米,重1400多噸,由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組合而成。雕像中鄭成功頭微低,目光平遠,若有所思;身著盔甲,手按佩劍,英姿勃發,眉宇間充溢著凜凜正氣;順風飄到身后的大披風,下部垂地,上部隆起,形如大鵬鼓翼,勢欲凌空。它的建成,凝聚了廈門人的辛勤汗水,是廈門人智慧的結晶。
鄒爾均提議建造城雕
鄭成功紀念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員何丙仲先生對于鄭成功雕像建造的始末了如指掌,娓娓而談。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廈門作為經濟特區蓬勃發展。同為特區的珠海、深圳,分別開始建造自己的城市標志性雕塑,珠海漁女和孺子牛等雕塑相繼落成。1981年,時任廈門市市長的鄒爾均提議,廈門也要有自己的城雕,不僅要有廈門獨特的文化特色,還要成為廈門特區的精神象征。
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討論,一致同意建造鄭成功雕像。確定設置鄭成功雕像,但將他擺放在哪里呢?雕像的選址工作也讓專家們大費周折。
鄭成功是馳騁于海上的大英雄,雕像應該設立在海面上。有的專家建議將他擺放在四周海水環繞的無名島上,可是由于地勢太低,往來的船只難以看到雕像;有的專家建議設在廈門最高巖日光巖,但一來風大危險,二來海拔太高肉眼難以看到雕像。最后,文史界的專家勘察了地形,提議設在鼓浪嶼的覆鼎巖。時宜等雕塑家跑遍鼓浪嶼,進行實地勘測,最終確定了覆鼎巖為擺放雕像的最佳位置。
形象設計費盡心思
選址確定之后,雕像的具體設計成了難題。材質的選擇上,有人建議用銅雕,考慮到鼓浪嶼屹立在海上,常年濕潤,銅雕容易生銹腐蝕,因此被否決。福建盛產花崗巖,就地取材,最終決定做成巖雕。
鄭成功的形態設計就更加復雜,更花心思。僅手的擺放,是遙指東方,還是撫頭沉思,就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每次討論完,就制作一個樣品,也就是制成一個小銅人。
最后,雕像中鄭成功頭微低,目光平遠,若有所思;身著盔甲,手按佩劍,英姿勃發,眉宇間充溢著凜凜正氣;順風飄到身后的大披風,下部垂地,上部隆起,形如大鵬鼓翼,勢欲凌空。既不同于金剛怒目的一介勇夫,更不同于文質彬彬的書生,而是獨具個性的特定的英雄形象。他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剛強,那么的堅毅,暗下決心,誓死收復臺灣,驅逐荷虜。
分625塊石頭雕刻
雕像的形象定稿之后,從半米高的樣品層層放大,最后制作了一個兩米高的石膏像,按照頭、胸、腹、足四部分,把石膏像分割成625塊。然后,按照比例放大7倍多,尋找合適的石頭。何老說,由于各座山的石頭材質不一,顏色有差別,開采出來的石頭不一定合適,經驗豐富的工人千挑萬選好不容易才滿足要求。
石頭挑選好之后,由船只運往鼓浪嶼。把625塊形狀大小一致的石頭分層疊立,石塊間上下左右用1.2厘米粗的不銹鋼和白水泥緊密銜接,中心灌注水泥,118條粗鋼筋支撐。底基深入巖層3米,同時佐以防雷設施,其堅固性可抗12級臺風、8級以上地震。
何老說,當時沒有機械設備,整個過程都是人工完成。工人通過滑輪轱轆,用纜繩把625塊石頭吊到合適的位置,著實非常辛苦。
石頭一塊塊組裝到合適的位置,雕刻家爬上15米高的架子,一步步地完善整修。“時宜教授當時年過半百,仍爬上高高的架子,拿著錘子在雕像臉部敲。”何老對此記憶猶新。
當腳手架一層層拆下,雕像漸漸顯出了它的完整風貌。他深沉偉岸的造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目光。二十多年來,它深沉而又殷切地注視著海峽兩岸的人們,見證著海峽兩岸的發展。
相關話題
- ·這一年鄭成功站上覆鼎巖2009-09-13